在星贝育园全托校区的晨光里,7 岁的阳阳正把早餐盘重重推到值班老师面前,盘子边缘的牛奶溅出小水花。对于自闭症儿童来说,“尊敬” 是比色彩更抽象的概念 —— 他们可能在长辈递来玩具时直接抢走,听到问候语时沉默转身,不是缺乏善意,而是难以理解 “双手递物”“眼神回应” 背后的情感含义。但这里的特教老师们深知,每一次看似 “无礼” 的举动背后,都是等待被解码的社交认知,而她们正用充满生活温度的引导,为孩子们搭建理解尊敬的阶梯。
“阳阳发现了吗?陈奶奶的头发像云朵一样白。” 早餐桌前,李老师轻轻握住阳阳的手,放慢语速说:“我们把热粥递给奶奶时,要像捧住小鸽子一样轻轻的。” 她示范着用双手托住餐盘,手腕微微下压呈现递物的弧度,阳阳模仿着这个动作时,老师立刻笑着说:“哇,你的双手在对奶奶说‘谢谢’呢!” 这种将抽象礼仪转化为具体动作意象的教学法,是星贝老师的日常功课 —— 她们会告诉孩子 “眼神交流像点亮小灯”,“耐心等待像守护发芽的种子”,用可感知的画面帮助理解尊敬的外延。
午休后的 “长辈时光机” 活动是全托校区的特殊课堂。张老师带着孩子们围坐在仿真厨房前,扮演 “爷爷” 的玩偶坐在藤椅上咳嗽两声,阳阳正想伸手抢桌上的茶杯,老师轻轻拦住他:“你听,爷爷的喉咙像干涸的小溪,我们要先问‘爷爷需要水吗’。” 她递过玩具茶杯,引导阳阳用双手捧着送到玩偶面前,当 “爷爷” 发出电子音 “谢谢你” 时,阳阳的眼睛突然亮了。这种沉浸式角色扮演,让孩子们在安全的情境中反复练习 “观察需求 - 礼貌回应” 的流程,85% 的孩子在持续四周的每日演练后,能在真实场景中主动做出递物动作。
傍晚的散步时间,总能看到温馨的一幕:陈奶奶坐在长椅上休息,小橙子抱着篮球从她身边跑过,突然想起什么似的折返回来,把球放在地上,用老师教的 “小喇叭手势” 凑近奶奶耳边:“奶奶好!” 这是老师们设计的 “生活触点教学”—— 在全托校区的日常作息中,老师们会刻意创造与长辈互动的机会:帮厨时请食堂爷爷递来勺子,整理图书时请保育奶奶帮忙扶书架,每次互动后都会即时复盘:“刚才爷爷帮我们时,我们说了‘请’,爷爷的笑容像盛开的向日葵对不对?” 这种将尊敬教育融入生活细节的方式,让孩子们逐渐意识到人际互动中的 “温柔力量”。
在全托校区的心愿墙上,贴着孩子们用蜡笔绘制的 “尊敬画像”:阳阳画了两只手捧着热气腾腾的茶杯,小橙子的画纸上有个带笑脸的对话框写着 “奶奶请”。这些稚嫩的笔触背后,是老师们每天数十次的动作示范、上百句的语言引导。当自闭症儿童第一次在长辈递来水果时主动说 “谢谢”,第一次在老师讲话时停下手中的玩具转头倾听,那不是机械的模仿,而是通过无数次温暖触碰,在心底种下的尊敬种子。在星贝育园全托校区,没有生硬的礼仪说教,只有像春风化雨般的耐心陪伴 —— 当 “双手递物”“轻声问候” 成为肌肉记忆中的善意本能,孩子们便在不知不觉中,学会了用自己的方式,向世界传递温暖与尊重。